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艾滋病高危行为后,如何使用阻断药?
2023-09-07 23:13:38
作者:黄海妮
作者单位: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艾滋病英文简称AIDS,中文全称被叫做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传染性加强并且危害比较大的传染病,主要就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导致的,这一病毒可以攻击人身体当中存在的免疫系统,主要攻击目标就是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艾滋病病毒通过集中并且大量的攻击,破坏掉人体当中比较多的T淋巴细胞,让人体逐步丧失免疫功能,难以抵挡病毒的入侵,容易感染上各种疾病,还会比容容易诱发肿瘤,导致患者死亡。艾滋病比较容易出现在青壮年人群,因为很多青壮年对艾滋病的了解较少,在生活当中没有留神很容易感染上艾滋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与艾滋病患者直接高危接触,这样很容易被HIV病毒传染。现在尽管没有研制出专门治疗艾滋病病毒的特效药物,但是在艾滋病高危行为之后正确及时的服用阻断药物,可以有效减少艾滋病的感染风险。现阶段,有很多人们不够了解在艾滋病高危行为之后怎样使用阻断药,下面就是关于正确使用阻断药知识的科普。

艾滋病高危行为的概述

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就是指与可能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患者进行高危危险的行为,那些发生在健康人体与病毒携带者直接或者间接体液交换行为,这种交换行为主要包括血液、男性精液、女性阴道分泌物和乳液的交换等,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进行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或者使用公用的注射器、共同吸毒等。同时,若艾滋病病毒患者怀孕分娩和母乳喂养也会造成艾滋病的传播,还有包括刮胡刀、美容道具等没有消毒的情况下,也会引起艾滋病病毒感染,这些都是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一般情况下在正常生活当中不会接触到艾滋病病毒,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接触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可能性比较大。

服用艾滋病阻断药物的注意事项

患者在服用阻断药物的时候,因为服用阻断药物不一定能完全阻断艾滋病病毒感染,在服药期间一定适当减少性行为,减少艾滋病病毒的继续传播。在服用阻断药物期间不要在有新的艾滋病高危行为暴露,在此过程中若出现高危行为,正在进行的阻断也会随之失败。服用阻断药物还会出现因人而异的副作用,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阻断药物的副作用和艾滋病的早期表现无法正确区分,若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询问医生意见,不要自己随意停药或者减药。症状比较轻微的时候不要担心,一般在后期的时候症状有所改善,严重的患者需要找到专业医生寻求帮助。尽管在高危行为72小时之后需要立马服用阻断药物,这种超过后成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是最后虽然阻断失败,有助于早期的抗病毒治疗。

高危行为过后正确使用阻断药物的措施

艾滋病属于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一般经历过高危行为之后,患上艾滋病病毒的概率逐步增高,当艾滋病病毒入侵身体的时候,会经历各种潜伏期,在潜伏期之内患者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可以向正常人一样正常生活,若出现高危行为之后,需要立马服用阻断药物进行治疗,那怎么才能发挥阻断药物的正确疗效:①及时使用药物:若使用艾滋病阻断药物去防止感染艾滋病病毒,最关键的就是立马服用,一般就是在高危行为24小时之内服用最好,若刚刚进行高危行为,在两个小时之内服用药物最好,距离高危行为时间越长,药物的效果就越不明显,起不到阻断的作用。②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患者在感染艾滋病病毒之后,要想服用阻断药物进行改善,最关键的就是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一组药物一同使用可以加强阻断的效果。可以选择两种或者三种以上的药物进行改善。任何药物的使用之前都要认真询问医生的意见,最好先到医院进行检查,通过使用多种阻断药物起到改善的作用,达到阻断艾滋病的效果,避免艾滋病病毒的入侵。③对受伤部位进行清理:在使用艾滋病阻断药物控制病情的时候,需要多注意很多方面的细节,若是局部伤口接触,一定要使用流动水或者生理盐水等对部位进行冲刷,还要挤压受伤部位的污血,这样起到局部消毒的作用。在发生高危行为之后,第一时间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服用阻断药物之后,定时检查自己的身体,还要做好心理干预,才能有效发挥阻断药物的效果,这样才能减少患上艾滋病患病的风险。

这就可以看出,感染艾滋病病毒之后,服用阻断药物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很多人没有立刻服用或者服用方式不够正确,多种药物没有联合使用,那么直接影响艾滋病阻断药物的疗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