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可能会伴有出血,最常见的一个临床表现就是皮肤粘膜的出血,可能会有多处的皮肤的瘀斑;除此之外,还可能伴有鼻衄、牙龈出血,甚至是胃肠道出血、血尿,术后持续出血和产后大量出血等的情况。那么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原因是什么?
一、凝血功能障碍是怎么回事?
患者在临床上有出血倾向,如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或是患者出现血尿、大便带血、皮肤粘膜大片的瘀斑,都是要做凝血检查的。病人如果是出现了凝血功能的异常,往往有可能会出现全身多个部位的出血情况或者有血栓的形成。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和血栓的病因主要有:①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的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②基因缺陷,凝血因子缺乏,见于血友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遗传性易栓症等;③妊娠合并症: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滞留时间过长,重度子痫前期并伴有HELLP症候群等;④严重的肝脏疾病,造成凝血因子的生成减少;⑤产前抗凝: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应于术前24h停用华法林,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者应于产前24h停药。
二、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是什么情况?
凝血病患者一旦出现快速出血,就说明疾病的发展速度很快,其临床危害性很大,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出现了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与遗传有关,有的与后天因素有关。肝是产生凝血因子、参与凝血进程的重要器官,故是凝血功能障碍的获得性因素;常见的原因是肝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是一种会引起全身出血性的疾病,如果出现了脑部等重要脏器的出血,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有可能会威胁到生命。
三、导致凝血功能不正常的因素有哪些?
①先天凝血因子缺乏:一些凝血因子基因发生了变异,从而影响了因子的合成和/或活性,从而造成体内凝血因子缺乏和/或活性降低,比如先天性血友病,根据其凝血因子缺陷的程度,判断出血倾向,如果病情比较严重,还会出现粘膜、关节腔、泌尿道等出血问题,胃肠道及头颅有复发的出血。后天性的疾病包括严重的肝病、阻塞性黄疸,导致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②获得性凝血障碍:由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造成的,比如红细胞增多症、肝病、急性胰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干燥症等,都会导致凝血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出现异常,从而导致出血或血栓。
③药物:抗凝药物、抗菌素、非甾体类消炎药等会对凝血机理产生影响。
④创伤:创伤会导致血管壁受损,创伤部位血液凝固,从而阻止出血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也有一些创伤性疾病,如外伤性溶血,颅内出血、烧伤性休克、外伤大出血等,以及胎盘破裂、羊水栓塞等,会引起凝血功能失衡。前期会消耗很多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凝固,产生凝血作用,由于凝血因子的逐渐消耗,后期会出现体内广泛微血栓及大出血的可能。
⑤感染:严重的感染常常引发败血症,也会造成凝血功能障碍,从而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四、凝血功能障碍会有血栓吗?
凝血功能障碍会出现血栓的情况。凝血功能障碍会引发机体出血或血栓,发生出血的原因如前所述,而发生血栓的原因则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抗磷脂抗体,或者参与溶栓的因子缺乏。如出现凝血功能异常,首先要进行血常规、凝血项目、肝功能、超声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再行针对性的治疗。
五、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出血时如何治疗呢?
第一,使用凝血因子,补充凝血因子可以促进血液的凝固,是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一般输注新鲜的血浆或冷沉淀。
第二,应用抗纤溶药物,它可以保护已经形成的血凝块,不易溶解,通常出现在口腔创面出血或拔牙后;这个方法也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第三,如果是局部的深部组织血肿,或者是关节出了血,则需要卧床休息,不能做太多的运动,可以把患肢抬起来,用冰袋冷敷,达到止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