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春季流感来袭,如何预防?
2023-09-28 22:52:34
作者:甘晓雯
作者单位:贵港市人民医院

春风送暖冰融化,棉衣不要着急脱,细菌还搭顺风车,流感随时来偷袭。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春季早晚温差大、空气干燥、气温偏低是导致流感易发的主要原因。

流感是什么?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等特点,目前正值高发季节,预防流感不容忽视。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这种病毒容易在气温偏低,空气干燥的环境中长时间

存活。

另外,由于早晚温差大,患者如果不注意保暖,会因为着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流感病毒容易突破人体的防御系统导致发病。另外,春季春暖花开,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所以当患者经常出入一些人员密集的场所时,有可能会因此受到传染。

流感有哪些症状?流感和普通感冒应该如何分辨?

流感: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多见高温,体温可达39℃-40℃。有畏寒、寒颤、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明显、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也可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并发症。

普通感冒:主要是由于周围环境变化大、抵抗力降低等引起的真菌或病毒感染,病程在2-5天,其发病速度多为渐进性,没有季节性,且症状较轻,不会引起大的流行,临床表现多以呼吸道局部症状为主,如喉咙痛、打喷嚏、鼻塞、咳嗽等。

哪些是流感高发人群?

流感对人群普遍易感。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如何治疗流感?

一般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建议居家休息,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以避免传染。治疗重点是缓解如发烧、咳嗽等的流感样症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诊。对于流感的治疗,匡煜坤认为,“抗病毒治疗务必要早,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孕妇、患有基础疾病如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肝硬化等,一定要及时就诊,寻求全面且专业的对症治疗。需要提醒的是,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在起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好,但也并非适用于所有人。”

流感的预防措施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疫苗接种的免疫力会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但是疫苗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对蛋白质过敏或其他疫苗成分过敏者、小于6个月的婴儿、患有发烧或严重急性疾病(延后接种)、对疫苗生发严重不良反应者、经医生评估不适合接种者等就不建议接种流感疫苗,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接种。

此外,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还要注意:①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要勤洗手。②开窗通风,保持新鲜空气的流通。③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以增强自身抵抗力。④根据天气的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⑤饮食不宜辛辣、油腻,多饮水,营养要均衡。⑥家里有呼吸道症状的成员,及早就医,减少接触。⑦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春季流感饮食原则】

①选择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菜汤、稀粥、蛋汤、蛋羹、牛奶等。②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既满足营养的需要,又能增进食欲。可供给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酱菜、大头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为宜。③保证水分的供给,可多喝酸性果汁如山楂汁、猕猴桃汁、红枣汁、鲜橙汁、西瓜汁等以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④多食含维生素C、E及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葡萄、枣、草莓、甜菜、桔子、西瓜及牛奶、鸡蛋等。预防感冒的发生。⑤饮食宜少量多餐。如退烧食欲较好后,可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片汤、清鸡汤龙须面、小馄饨、菜泥粥,肉松粥、肝泥粥、蛋花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